揚州八怪黃慎的江都仙女廟寺僧緣
發布時間:2021-8-12 8:20:04 作者:朱毓麒 瀏覽量:2355 【字體:
大 中 小】
黃慎(1687-1772)原名盛,字恭壽,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中國清代杰出的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幼年慘遭不幸,歷經饑荒瘟疫,父喪母病,二妹夭亡等摧殘。但他不為這些困境所折服,為了讀書繪畫,便寄身蕭寺,在廟內閉關潛學。夜無所燭,就在佛殿的一燈如豆,四壁神佛的環境下堅持研讀,并利用暇時端詳神佛各自的特點進行凝思結想,猜摹不輟,為他日后成為杰出畫家奠定了基礎。正如他自已回憶時所說:“十年客類打包僧,無怪秋霜兩鬢鬅。歷盡南朝多少寺,讀書頻借佛龕燈”。
康熙五十八年(1719)他開始闖蕩江湖,過著以賣畫為生的貧寒生活。然而,在揚州這個經濟文化繁盛的消費城市,他卻打不開局面,只得還是在寺院僧舍借宿。后來,他迎合社會需求,以神仙,佛道人物如麻姑,八仙,鐘馗等為題材作畫,這才引人注目。同時,他的畫中也更加富有禪意之境界。正如鄭板橋為他作的一首詩中說的那樣:“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
正是由于他自幼在破廟寄身,后以神佛畫像為生,所以,他對廟宇,神佛,僧人,就有了特殊感情,從而淋漓地表現佛門,著意地渲染佛境。這些,也同樣充斥于他的詩歌之中。
在揚州,他數度來到江都游歷,與仙女廟,曹王寺,謝公祠等寺宇結下了不解之緣,寫下了不少詩歌。晚年,他回到故鄉整理他的詩作,編成《蛟湖詩鈔》時,更多的還是關于揚州寺廟的記憶,留下了他在江都仙女廟,曹王寺的印記。
雍正七年(1729)閏七月,他與邊壽民,李鱓等人游謝公祠,艾陵湖,合作設色《花果圖》折扇面。他繪了寫意菊花一枝,署“癭瓢山人”。(現藏蘇州博物館)
后來,又游仙女廟,作“仙女廟”詩一首曰:“郊原草色綠萋萋,桂楫悠悠泛碧溪。遙望紫霞仙女廟,墻花剶落舊時泥”。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黃慎的這首“仙女廟”詩,是在前人詩作的基礎上改寫的。
明清之際的興化文人李沂(1555-1606)字子任,號艾山,晚號壺痷。在明亡后,堅守節操,不事新朝,與江都東原詩人宗元鼎的弟弟宗元豫,古詩文大家雷士俊等遺民一起,歸隱林下,在興化水鄉以詩歌自娛。就連揚州推官王士禎慕名求訪,踵門請謁,也都閉門不納,不與謀面。后來,為了生活所迫,宗元豫回到東原舌耕,雷士俊先在樊汊,后到艾陵購地建“莘樂草堂”耕讀,李沂便常從水路來往于宗,雷二人之間,多次經過仙女廟后,寫下了《經仙女廟》詩:“原草綠萋萋,輕舠轉碧溪。近江流水急,到岸客帆低。廟貌鐫頑石,墻花剝舊泥。仙蹤不可問,倜悵日沉西。”
這兩位大詩人,用一五言,一七言,以綠草碧溪,客帆流水,墻花碑記,落日仙蹤,寓情于景,意在言外,寫下了對仙女廟的懷古惆悵之情,耐人尋味。
亁隆十六年(1751)后,黃慎在游覽曹王寺后,又寫下了“廣陵懷古”詩。詩曰:“廣陵城下水,垂老尚棲遲。銀杏曹王廟,春風繡女祠。日斜紅半郭,草長綠平池。歲歲黃金埧,種田羞而為”。
詩中除了一水一埧外,突出了一寺一祠。這就是以“大可八九人環抱,廣蔭數畝”的銀杏樹為特征標志的曹王寺,和宋高宗南渡時遺宮女于江都,后修道成仙,民立祠以祀的繡女祠。將江都的曹王寺與繡女祠作為懷古廣陵的切入點與關鍵詞,可見,作為歷史悠久的仙女廟鎮的古老寺祠在黃慎心目中的地位。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