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6-7 6:34:20 作者:李志杰 瀏覽量:4474 【字體:
大 中 小】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起源于古代南方百越地區,把農歷5月5日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形成現今的端午節文化。
兒時的端午節,印象最深的,除了吃粽子,就是手腕、腳腕佩戴五色線,也叫“百索”,脖子上掛一個網兜,里放著咸鴨蛋,瓷白瓷白的,晃晃悠悠的。五色線可以辟邪和防止五毒近身。孩子們更在乎的是,五彩的線,青、白、紅、黑、黃,使小人兒變得更漂亮了,走起路來更神氣了。咸鴨蛋更了不得,那年月,一般人家子女多,日子不寬裕,每次是按人頭煮咸鴨蛋的。掛在網兜里的咸鴨蛋,遲遲舍不得吃,甚至上學時也帶上,引來小伙伴們羨慕的目光。
我們這邊沒有賽龍舟的習俗,裹粽子是必須的。印象中,兒時基本上吃的都是純糯米粽,剝掉黃綠色的蘆葦葉,用筷子插進米黃色的粽子中部,蘸著白糖,咬一口,甜甜糯糯中,混合水鄉蘆葦葉的特有清香,好吃得很。是的,蘆葦葉是我們這邊包粽子的材料。從前家鄉的河岸遍植蘆葦,初夏時節,青青翠翠的一大片,迎風飄舞,搖曳生姿,像水鄉多情的女子。
一般情況下,端午節前幾天,大人們就忙著“打竹箬”,穿著雨靴,帶根竹子或鋤頭,挽個竹籃出去,輕輕松松就能滿載而歸。經過大鍋燒煮,蘆葦葉碧翠鮮亮,柔柔順順,剪掉葉頭的邊角,泡在水里,很快就派上用場了。雪白的糯米包進三片卷成錐狀的蘆葦葉,中途再插進一片,青色的裙衫纏繞,配合指尖的舞蹈,一只只玉足跳起激情飛揚的芭蕾舞。我竟然沒嘗試去包一個粽子,有母親在,我一直是一位忠實的觀眾。
煮粽子得用老鍋灶,大號的鐵鍋,穩穩地端坐在灶臺上,風輕云淡,炊煙裊裊,樸素的糯米和蘆葦葉,歷經高溫蒸煮的考驗,持續一整天的纏綿,歷經一夜耳鬢廝磨的溫存,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清香美味的粽子,飄散水鄉特有的風情,潑辣辣地出鍋了。這些年,包粽子的食材也增多了,有蜜棗粽、香腸粽、咸肉粽等等,不一而足。糯米的甜香里滲透更多美味,就像這越來越好的日子,就像這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我們這邊也有人家在端午節以菖蒲、艾草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有激濁除腐,殺菌防病之意。不過,我家一直沒有此習俗。在丁溝時,同住一層公寓樓的住戶,有不少人家在端午節買一小把艾葉放在門邊,多半是樊川、武堅等地的住戶,里下河地區此種風俗尤甚。現在鄉村的菜場上還有賣艾草的。
我們這邊在端午節當天也有吃“五紅”的習俗,哪五紅,似乎少不了的是莧菜、黃花魚,其它也無格外講究。按照老江都傳統,端午節不僅要全家團圓,還要吃“十二紅宴”,表達人們希望“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事業發展順順當當”的吉利寓意。昨天的端午節,我特意做了紅燒小公雞、紅燒鱔魚、炒莧菜、紅燒黃花魚和斬肉,湊齊了“五紅”(咸鴨蛋也是有的,未上桌),再配上其它一些新鮮蔬菜,這個端午節多少有了一些儀式感,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在外上大學的兒子也回來過端午節了,臨走時,特地帶了一些粽子去。端午節的晚上,同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室友一起分享家鄉的粽子,也有特別的意義吧。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