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2-13 8:45:06 來源:揚州網 瀏覽量:4631 【字體:
大 中 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吳道臺宅第的測海樓可謂是揚州歷史上私人藏書樓了,也是江南(傳統習慣將揚州稱為江南)現存私人藏書樓,樓內藏書有24萬多卷。
規模巨大
測海樓藏書是天一閣的3倍
測海樓作為吳氏祖宅的一部分,與其宅第同時修建的。光緒十四年(1888)至二十四年,吳引孫任浙江省寧紹道臺,還兼監督浙江海關故事,其位甚重。在此期間,他選定了今揚州市泰州路市人民醫院一處地塊,特聘浙江技師、工匠,甚至還在浙江巡購了一些建筑材料,來揚營建私宅與藏書樓。它以浙江營造法為基礎,又糅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筑風格。梁思成先生曾來揚參觀此建筑群,對其結構與規模擊節稱贊。
吳道臺府第的測海樓規模巨大,與寧波范氏天一閣、虞山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齊名,測海樓因其藏書總卷數是天一閣的3倍之多,更是成了讀書人心中的圣地。
吳道臺宅第早在籌建之時,吳引孫就指示在宅地內仿寧波“天一閣”的結構建“測海樓”。百年之后,作為吳道臺宅第的重要組成部分——測海樓以江南現存私人藏書樓“遺世而獨立”。吳引孫一生酷愛書籍,當年他每購置一部書就作一記錄,記下所購書的卷數、函數、購買的錢數,精心蓋上“真州吳氏有福讀書堂”的藏書印,還組織人將這些書統統編為一部書目,題名為《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并刻印成書。
天一閣藏書五千余部七萬余卷,已經被世人稱為“南國書城”,而測海樓的藏書則達8020部247759卷,其總卷數是天一閣的3倍,蔚為壯觀。
神秘之屋
吳家人當年不能輕易上樓
為什么要取名“測海樓”?原來是用“以蠡測海”之反意。李商隱在《詠懷寄秘閣舊僚》詩中有“典籍以蠡測,文章若管窺”。吳引孫反其意而用之,告誡子孫要以“精衛填海”的精神和毅力,奮發讀書,積累知識,報效國家,光宗耀祖。
吳引孫苦心經營的測海樓書確為吳氏子孫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從這里走出了不少國家的棟梁之材:吳筠孫的孫子輩中的吳征鑄,也就是吳白匋,后來成了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戲劇家;吳征鑒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吳征鎧是核工業專家、中科院院士,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吳征鎰是著名的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自然科學獎獲得者……
測海樓是當年吳家的藏書樓,據說也是吳道臺宅第神秘的地方。因為在當年,就是吳家人也不能輕易上樓。
測海樓樓上藏書樓下讀書,據說吳家孩子的學問不到一定程度,不能上樓看書,想看書只能由管家老曹從樓上用籃子往下吊,看完再吊上去。而且吳家的書只進不出。
在二樓正中位置的正梁上有一個滑輪,滑輪下方的地板則用一排木柵欄間隔開。原來,這塊地板居然是可以裝卸活動的。當年,如果有人想看測海樓里的書,必須先在樓下登記,然后由管理人員上樓檢索,再通過滑輪將書放在一個斗子里,拆下這塊活動的地板后吊到樓下。
魚池
既提供幽雅環境又能防火
吳引孫將測海樓建于金魚池后,這便產生阮元所贊天一閣“閣前略有池石,與阛阛相遠,寬閑靜閉中”同樣的效果。這樣既造成幽雅的讀書環境,又能達到防火之目的。
市古建專家趙立昌介紹,測海樓有兩層,上屋檐用圓木下屋檐用方木,取“天圓地方立于天地之間”之意。因全國大部分藏書樓都毀于火,古建筑物本身和周圍附屬設施都取滅火之意。整座建筑為六開間。樓前金魚池由矩形花崗石砌成,長方形,四周置鑲花鐵欄桿,池水與宅外古運河水相通,所以是活水。魚池之大,為揚州之最。
測海樓分上下兩層,磚木結構,方位座北朝南,整個地基高出地面約50-80厘米,東西二山墻較厚.其厚度為二磚橫列。屋脊為造型別致的花脊,此為揚州僅見,南北屋頂下各有六斗拱及若干雀替。下層五大間,中一間較大。兩側四間,南北深度為9米余,東西每間深度為4米余,每間面積為38平方米,下層中間一間東側設過道,通北邊的樓梯。下層面南為玻璃隔扇,中央一間為八扇,左右四間原亦為隔扇,今不存。北部中央有寬大的后門,直至樓梯間。樓上面南、面北處均為玻璃窗格一排到頭,中無間隔。樓上的五間又各分為南北兩小間,中央一間的北部為樓梯口。
藏書樓的每一間均有頂板、地板、靠墻板。這使得藏書不易受潮,不易霉蝕。南北玻璃窗格可保證藏書室處于良好的通風狀況,并保證該書時有充足的光線。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
www.uvd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