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故里在寶應三阿
發布時間:2017-11-27 8:00:37 作者:梁鼎成 來源:揚州日報 瀏覽量:4722 【字體:
大 中 小】
近年來,關于帝堯故里,在國內學術界引起了許多爭論,前有“華夏說”,后有“東夷說”,“東夷說”的具體地點,則前有“金湖說”,后有“寶應說”,今年又出現了“高郵說”。本報今日刊發兩篇與揚州有關的兩個說法的文章,讓不同的觀點得以展示和碰撞。
帝堯故里究竟在哪里?揚州真的是這位華夏民族杰出先祖的衣胞之地嗎?希望揚州文史學者對此問題作深入研究,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1700多年前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此言被唐代司馬貞編入《史記索隱》后,一直作為帝堯故里最具權威的說法,刊行于多種書籍中。“三阿”便成為古往今來許多學者致力尋找的目標。
關于帝堯故里,各地說法很多,即使在揚州,也有人持“高郵說”。持“高郵說”的觀點,主要依據是清康熙《高郵州志》:“漢置平阿縣……東晉為三阿。”這個“三阿”指的是原屬高郵,今在金湖的塔集。他們接過金湖學者十多年的說法,把“三阿之南”延伸到神居山,于是神居山便被指定為堯的出生地。然而,清初學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云,漢時平阿縣故地在今塔集以西350華里的安徽懷遠縣北。南朝時才僑置平阿縣于該地,直到后周時廢止。由于“平阿”這個帶“阿”字的地名在該地沿用多年,留下一串帶“阿”字的地名,而一度改稱為“三阿”。如果翻閱《辭源》中“平阿”辭條即可明白,塔集“東晉為三阿”的說法是錯誤的。一些史籍和地名辭典上錯訛應予匡正,不能再讓謬誤遺害后人。皇甫謐(215—282)生于魏,死于西晉。他去世100多年南朝才開始,這位學林奇才,是不可能把一個多世紀后才稱為“三阿”的地方說成堯出生地的。如果說“高郵說”是帝堯出生地研究的“重大突破”,倒不如說是在“金湖說”基礎上的錯上加錯。
古籍中關于堯出生地的記載還有一處,即西晉太康二年(281)在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8226統箋》卷之二:“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于斗維之野,常有黃云覆蓋其上。及長,觀于三河,常有龍隨之。一旦,龍負圖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彩,須發長七尺二寸,面銳上豐下,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
《揚州日報》6月1日發表的王自立先生的文章中引用北宋王欽若、楊億等編纂的《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8226誕圣》里一段話:“堯母曰慶都,觀于三河,嘗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帝于丹陵。”以此為據,斷言“三河”和“丹陵”都不可能在江蘇……而河北唐縣、望都、順平更有可能是“堯的誕生地”。看上面二文,可以肯定后文是前文的節錄。但節錄時漏掉了“帝堯陶唐氏”和“生于斗維之野”等重要詞句。關于“帝堯陶唐氏”的由來,明王士貞《綱鑒會纂》中說:“摯立堯年十三,佐摯封植,受封于陶。年十五,改國于唐,故又號陶唐氏。”帝堯先封于陶,后封于唐,繼而定都于平陽,進入華夏權力中心。其成長發展的路線是自南向北,由東向西,起點便是“斗維之野”,即天上斗宿對應的地面區域今里下河等地。漏掉“斗維之野”,既使“三河”和“丹陵”如大海撈針難以尋找,又讓那段文字成為缺乏佐證力度的神話。在此,不由得讓人又要責備王欽若這位口碑不好的老先生了。據考,在河北唐縣、望都、順平,雖有與慶都、帝堯相關的地名、遺址和傳說故事,然而都是這兩位上古名人在那里生活和活動留下的痕跡,不能和出生地混為一談。
寶應自古有“三阿”。它的范圍是今射陽湖鎮及周邊地區。明嘉靖十七年刊行的第一部縣志《寶應縣志略》載:“鄉有九:三阿,四里,在縣治東……鄉之內有鎮:……曰射陽,在三阿鄉……廟有清源、曰龍女、曰甘羅、曰魯恭王,俱三阿鄉……”后來幾部縣志,對“三阿”的位置、范圍、設施、名勝古跡、著名人物等,均有更為具體的表述。
到過射陽湖鎮的人都知道,那里并非到處都是遇洪即澇的低洼灘地。“三阿”位于盱眙至建湖隆起帶中部寶應凸起東段。至今仍有高程2米至4.5米以上一塊74平方公里的地域,突出在湖蕩水網平原之上。古代這方古陸地勢更高。《太平寰宇記》載:“箕山在縣東六十里,高一丈五尺,周迴四十里。”其中因帝堯之女娥皇、女英而得名的雙女岡廣四畝,高兩丈以上。千百年來,由于大量取土和雨水沖刷,墩阜越來越少。清初的舊諺云:“射陽三千六百墩,不知誰是楚王墳?”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剩“九里一千墩”。由于其中有多座周秦漢唐的古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十年來,在“三阿”地域相繼出土過有柄石刀、石斧、石鉆等石器,刻有文字符號的石塊,類似良渚文化的玉器,河蕩邊有許多長年祼露的貝丘,在水下和地下還發現若干口用繩紋井圈砌成的古井和井群,這些都是淮夷先民的遺痕。
在寶應縣廣洋湖鎮,有一數十畝地的大土墩,上面有一座相傳始建于漢代的堯舜廟。后雖改為佛寺,寺內仍設有殿堂供奉堯舜像,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如今堯舜廟仍作為地名而存在。此地位于射陽湖集鎮正南方20華里,與“三阿之南”的說法完全吻合,是中華民族杰出先祖堯的出生地。此外,明代出土過渾儀前身璇璣玉衡的石侖村,位于射陽湖鎮南10華里,也可視為帝堯故里。在“三阿”及其周圍,至今還有一批與帝堯相關的遺址和地名。如:平江村的雙女岡、沖林村的堯河、槐樹村的堯靈庵、西安豐鎮有水下古井的后塘(堯母慶都帝后之后)、夏集鎮的堯溝、建湖縣蔣營鎮收成(原名壽成)村的堯廟、因“堯使羿射日(《莊子》)”而得名的射陽等。還有不少關于開天辟地和三皇五帝的傳說與民間故事。這些不但證明三阿是帝堯故里,還說明他可能不止一次地回過家鄉。
可以想象,當年司馬貞編纂《史記索隱》,寫到帝堯時,《帝王世紀》和《竹書紀年》都擺在面前。之所以選擇前者的說法,是經過周密思考后認真確定的。皇甫謐治史時正值盛年,也像司馬遷那樣壯行萬里。《晉書&#8226列傳》說他“出后叔父,徙居新安。”所行路線是當時漕運通道,即自洛陽沿洛水、汴水東行,入淮河,從今楚州北末口進射陽湖,經邗溝南下渡長江、過太湖,到達目的地。后來“叔父有子既冠,謐年四十喪所生后母,遂還本宗。”他往返于洛陽和新安之間,三阿是必經之地。曾是廣陵郡治所射陽古城的人文風光,也必定會吸引這位學者駐足流連。發現堯出生地,是他腳踏實地調查研究的結果,是第一手資料。今天,我們印證兩位先賢的說法,追尋帝堯故里,也算是對歷史謎團的解析和交代吧!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