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9-12 10:55:10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7936 【字體:
大 中 小】
王振世在《揚州覽勝錄》中,對息園作了專門的介紹。他說,息園在舊城七巷,是冶春后社成員胡顯伯先生的家園,地處萃園西,與萃園僅隔一墻,本來也是大同歌樓故址。自歌樓毀后,只剩下了“斷壁頹垣、榛莽瓦礫”。民國二年的初春,下了一場大雪,雪后天氣放了晴,傍晚,胡顯伯先生經這里,放眼遠眺,夕陽映照著白雪,遠處的天空飛來幾只回歸的小鳥,橋頭有一個人在玩雪。此情此景,使他詩興大發,“即景成斷句云:‘鳥飛天末煙,人立橋頭雪’。”從這個時候起,胡先生就有了在這里購地筑園的想法。
民國十六年(1927)春,胡顯伯先生買下了這塊地方,小筑園林,作為息影讀書的地方,因此這座園子的名字就叫做“息園”。在當年晚眺雪景的地方建樓五楹,這座樓的名字就叫做“眺雪”。在“眺雪”的樓下又設了幾間精舍,題名為“簫聲館”。
園內種植了花草樹木,堆砌了假山,假山旁配種了蘭花修竹,園子的四周栽種著高高的垂柳,足見主人的雅好。
息園建成以后,就成了詩友們聚會的場所,“觴詠之會每歲無虛,春則以元宵為多,冬則以月當頭夕為盛。酒酣以往,分箋賦詩,或至深宵不倦。每遇良辰令節,輒集廣陵琴徒曲友于其中,有時歌聲若出金石。”民國二十四年(1925)夏秋間,園中蘋花盛開,胡顯伯先生邀集眾詩友,在園中各賦蘋花詩,酬唱互贈,“一時傳為盛事”。
董玉書與杜召棠分別在《蕪城懷舊錄》和《惜馀春軼事》中記述了胡顯伯的雅好,說胡顯伯既喜吟詠,又嫻音律,善吹洞簫,亦精小曲,但不多奏,偶一演之,聽者如飲醇醪,但覺心醉,幾不知為簫聲,令人顛倒若此。
胡顯伯先生所作的詩文很多,可惜沒有能結集付梓,都已散失了。多年來,顧一平先生查閱了大量資料,見到清宣統元年九月三十日(1909年11月12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1910年1月2日)發表在上海《圖畫日報》第89號至140號上的連載小說《亡國淚》。
《亡國淚》署名簫史,共28節,約12000字。取材于發生在宣統元年九月十三日(1909年10月26日),朝鮮青年安重根在中國哈爾濱刺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震驚世界的重大事件,而且僅用了17天時間就發表了小說的第一節。
《圖畫日報》在介紹《亡國淚》的廣告中稱贊它“一字一淚”、“讀之令人發無限之感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謝仁敏先生對《亡國淚》也給予了很高評價,他在《晚清小說<亡國淚>考證及其他》中說道:“《亡國淚》雖以時事為創作題材,但作者在遵循基本史實的基礎上,突破時事‘寫實’的樊籬,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虛構,使得文章更具韻味和獨特魅力,故事曲折動人,基調悲壯慷慨,白玉清、安重根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尚屬鮮明;一些細節的描寫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胡顯伯還有一首祝賀包翔仲六十華誕的七律,刊登在1947年8月20日《新江蘇報·文藝特輯》上:“三鳳朝陽各有聲,與君肝膽最相傾。洛陽紙重文章價,舊雨情殷車笠盟。忍惜殘軀扶亂世,拼枯老眼哭蒼生。一詩聊當岡陵獻,愿共延年望太平。”
1948年初,胡震在息園病逝,上海《大公報》稱“揚州的張謇逝世”。 解放后,息園并入萃園。
前不久,揚州市司法局、建設局等單位在胡顯伯故居息園“眺雪”故址(今萃園君臨苑處)立了“法制名人解讀牌匾”。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
www.uvd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