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8-20 6:37:22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17623 【字體:
大 中 小】
江都城區舊名仙女廟,其來歷與東陵圣母廟帶發修行的杜、康二位女道士有關。這里最早叫蔡家莊。傳說東漢時的一年,天降大災,東海一條黑龍來這里興妖作怪。其時,大雨傾盆,河水滔滔,大水淹沒了莊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偏偏瘟神又至,全莊人上吐下瀉,奄奄一息。危急關頭,天空飛來一條白龍,昂首向黑龍殺去。經過幾個時辰的搏斗,黑龍敗下陣去,狼狽而逃。空中云消霧散,大水向長江退去。此時,天邊又飛來一只黃鶴,口銜藥草飄落而下。不一會兒,白龍和黃鶴都不見了,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兩位道姑打扮的女子。
原來她們就是東陵圣母廟(東陵為我市宜陵古稱)里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兩位姑娘用草藥熬湯,送到每家每戶,使全莊人轉危為安。后來兩位姑娘化作兩條白龍騰空而起,駕著彩云飄然逝去。人們為感謝她們的恩德,就在河邊建了一座廟,祀奉二位仙女。后來,蔡家莊也就被“仙女廟”名稱代替。
仙女廟的來歷史書中記載頗多。《后漢書·郡國志》中關于廣陵郡東陵亭(今宜陵)有這樣一段記載:“女子杜姜,左道通神,縣以為妖,閉獄桎梏,卒變形,莫知所終,以狀上,因以其地立廟,號曰東陵圣母。”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又載:“揚州東陵圣母廟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圣母多年,一旦白日飛升,化為白龍而去。”按此說法,康紫霞身為東陵圣母廟主,侍奉圣母杜姜多年,不無有“素著靈異”的附會之說,死后被人尊為仙女并“立廟祀之”是完全可能的。據記載,仙女廟在東陵圣母廟以西二十多里處,其正殿上確也供一牌位,題為杜康二女,所以一般認為仙女廟所祀的仙女為杜姜和康紫霞。
仙女廟始建于宋代,廟址在江都鎮區的通揚河段北面,清代咸豐年間重建的廟宇最為宏偉,有前殿、中殿、后殿。前殿正門石額以白礬石為材,高約2米,寬約0.7米,鐫刻“敕封古仙女廟”正楷大字。“敕封”二字為紅,其余為藍,周邊有龍紋淺刻。中殿的吊籃中放著皇帝敕封的文書。后殿即為仙女娘娘殿,殿中有香案,水磨青磚的神臺上木神龕精雕細刻,內立兩仙女塑像。東墻嵌有記載廟史的石碑一方。但到了晚清時,該廟僅留下文人墨客抒發“黍離”之感的詩文了。
“園之美,萃于山水;園之妙,藏于堂奧;園之曲,若斷若續,園之深,宜冬宜春。”一位江都文人用了28個字,道出了仙女公園迥異他園之處。該園建于1985年,園不大,占地不過十幾畝,但布局之妙,景色之美,令人久久難忘。園址在芒稻河東岸,七閘橋東堍,依水傍堤。西面,古芒稻河綠水縈回,波光粼粼;南側,七閘大橋橫跨芒稻河兩岸,如彩虹臥波。
仙女公園門前設石牌坊,渾厚古樸,以淺紅色剁斧石建成,四柱皆取華表形制,云紋纏繞。正面坊額“龍川勝跡”,背面“仙女遺蹤”,雄奇雅健,筆力古樸。這8個字既將江都這一龍川勝地、仙女舊蹤點明,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又將“龍”、“仙”二字巧嵌4字之首,自然想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句。
門廳與牌坊同處一條中軸線上,形為如意,游客一入園,即游園如意。進門廳先是一小園,園中,以太湖石依地勢堆疊成花臺,幾株翠竹點綴其間,恰到好處。園門—亡古篆“游仙”二字映入眼簾。進入園門,西部五疊泉,一支“玉液”從假山頂端跌落,出水處似為龍頭。水流不斷,水濺石響,如聞琴韻,泉旁山黃樹綠,溪旁仙女雕像亭亭玉立,淡裝,素裹,冰清玉潔。溪邊綠柳吻水,花木蔥蘢,把仙女映襯得楚楚動人。
沿東壁回廊前行,一假山橫亙,若龍而臥,東為龍首,尾在西邊。該假山不是追求部分象形,而是取整體氣勢,洞曲峰嶺,巖壑幽藏;峽谷險奇,清泉回旋。詩人贊其“若輕云之蔽日,若流風之回雪”,實不為過。……
仙女公園美不勝收,《唐伯虎》、《蒲松齡》等電視劇的大量鏡頭在此取景。著名作家瓊瑤“六個夢”的最后一個夢《青青河邊草》在這里拍攝一外景后,瓊瑤說:“如若還有夢還是要做到仙女公園來。
信息整理:
www.uvdg.com.cn 信息來源:中國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