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天氣轉熱,疫病易發(fā)。一直以來,在民間流傳了不少關于如何在端午節(jié),“采集藥草、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民諺和民俗。如,“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等等。這些民諺和民俗,有的甚至已流傳了上千年,但是,它們是否有科學依據?真的可以避瘟驅毒,健康長壽嗎?有沒有與時俱進的必要?邀請揚州市民俗醫(yī)學、氣象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吃過端午肉,壩上緊緊筑
這是一句江浙民諺,意指過了端午以后,降雨天氣將會增多,要注意加固堤防了。鄰省的這句諺語,其實同樣適用于揚州。進入端午節(jié)以后,距離汛期也就越來越近了。尤其到6月中旬以后,隨著副熱帶高壓逐漸北抬,與北方冷空氣在江淮一帶“碰撞”,給包括揚州在內的長江沿岸地區(qū)帶來豐沛的降水。此前曾有氣象專家向記者表示,“揚州不怕旱,就怕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端午節(jié)之后,要更加注意防范強降雨的來襲。而更加巧的就是,今年的這個端午小長假期間,包括揚州在內的廣大南方地區(qū),都將迎來一次明顯的降雨過程。揚州以南的部分地區(qū),甚至將迎來大雨或暴雨——在抗旱的同時,防澇同樣刻不容緩。
“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民間流傳有“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的諺語。這里的“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進入五月后,天氣轉熱,這些毒蟲開始蘇醒并出沒,導致了一些疫病的發(fā)生。無法抵擋天災人禍的先民,便稱五月為“惡(wu)月”,寓有深惡痛絕之意。
揚州市民俗專家錢傳倉說,在過去,人們?yōu)榱吮苄摆吋婪段烈叱褍矗肓嗽S多辦法。比如說,將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的剪紙圖像,貼在門上和房間的墻壁;還有的是在紅紙上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有的是把五毒的形象系在兒童手臂上;民間還有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等風俗,以避諸毒。清代,時興“倒災葫蘆”風俗,是把貼有五毒形狀的葫蘆倒掛于門楣,表示已將五毒之氣泄盡。揚州市愛衛(wèi)辦專家表示,這句民諺其實反映了古時疫病發(fā)生的情況,以及古人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到了現在,“五毒”應該換作蒼蠅、老鼠、蚊子、臭蟲、蟑螂,它們如今是傳播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新五毒”。市民應當經常性地大力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殺滅這些新五毒。
“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端午節(jié)喝藥酒,是最古老的習俗之一。我國一直就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民諺,這也是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人們樂于飲雄黃酒的寫照。錢傳倉說,端午喝雄黃酒,是因為每到此時,正是炎熱季節(jié)的開始,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而古人相信喝雄黃酒能夠“驅邪”、“解毒”和健康長壽。
北方地區(qū)人們不僅飲雄黃酒,還在房屋里外灑雄黃酒,在孩子的耳、鼻和頭額上涂抹雄黃,以避毒蟲。有的還用雄黃酒抹在小孩額頭畫上“王”字,用虎王威風的印記來辟邪,保孩子平安。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飲雄黃酒是有害的。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雄黃,別稱雞冠石,是一種礦物質,內含砷、汞等有毒物質,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藥。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另一則民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則有明確的科學依據。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掛菖作為重要內容之一,這也是最古老的節(jié)俗之一。蘇北醫(yī)院針灸科博士盧開信介紹說,艾,又名家艾、艾蒿,享有“中醫(yī)之草”的美稱,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鎮(zhèn)痛消癢等功效。另外,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艾葉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對多種細菌有殺滅或抑制作用,懸掛于門楣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此外,熏蒸艾葉尚有一定的抗肺炎支原體的功效,并可顯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強人體免疫力。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在江浙一帶,民間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諺語,即到了春深時節(jié)棉衣才能送人、入箱。而在南京大學氣象專家余志豪表示,此民諺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吃完端午粽以后,冷空氣再強的話,也不至于冷到要穿棉衣的程度,”也正是因此,到端午節(jié)時,“就絕對不需要穿棉衣了,這時就可以把棉衣收起來或是送人了。”氣象上將日平均氣溫高于10℃、低于22℃的時段定為春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一般在3月中下旬才入春。但農歷雨水過后,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時而風和日麗,時而陰雨連綿,有時還會打雷,又是一年中天氣變化最大的季節(jié)。
端午節(jié)前后,實際上處于春夏之交。隨著天氣逐漸變熱,市民也開始減衣,而在此時,是人體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如果突遇降溫,則非常容易感冒。在距揚州不遠的上海,還有這樣一句諺語,“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言下之意,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以后,天氣還會變冷——雖然端午之后不用再穿棉衣,但此時容易引發(fā)感冒、哮喘、肺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而這些病主要是因冷暖氣流交鋒,氣溫變化幅度太大引起——趕上變天降溫的時候,市民還是要注意適時增添衣物。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jié),其實更像是一個養(yǎng)生文化節(jié)。”錢傳倉說,以粽子為例,端午節(jié)吃粽子,粽子已成為了端午節(jié)的象征。事實上,這里面也有很多的養(yǎng)生學問,“粽子可以視作一種藥膳”。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就大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而糯米則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
但是,并非每個人都適合吃粽子。肖煒民說,粽子主要配料都是糯米,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huán),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
端午節(jié)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一些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擠出拌入面粉搓成長條,晾干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里,風干后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紛紛躲藏起來,故有“癩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信息來源:www.uvdg.com.cn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